项目案例case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案例分享

项目标签
项目简介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案例分享一、河北省承德市生态修复承德市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东北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因此,在系统识别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从生态修复的方案整体设计、工程项目推进、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构建生态修复体系,力争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先行区和样板区。紧紧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战略定位,以提升坝上防风固沙功能...
项目介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案例分享



一、河北省承德市生态修复

承德市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东北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因此,在系统识别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从生态修复的方案整体设计、工程项目推进、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构建生态修复体系,力争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先行区和样板区。紧紧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战略定位,以提升坝上防风固沙功能和坝下冀北山地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以打造围场、丰宁、滦平3个示范区为先导,以一弧区域(潮白河流域保护修复区)、拓展区域(滦河支流保护修复区)、坝上地区(防风固沙区)、重点矿区(损毁矿山治理修复区)4个片区为重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有序

(一)构建跨区域协调机制,统筹生态修复工程安排


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要求,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战略定位,强化京津冀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跨区域生态修复协调机制,通过政府间联席会议、生态修复发展论坛等形式,开展不同地区的交流与对话,增进理解与合作。以构建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为载体,加大对修复区域的资金支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力度,进而逐步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二)尊重区域自然条件差异,确保生态修复有序实施


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存在的生态问题具有空间异质性,因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要尊重这种差异,因地制宜,同时要统筹区域间、要素间的联系,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县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系统整合,构建重点项目储备库,明确工程目标、建设任务和配套政策措施,分区、分片、分年度滚动实施。将市域范围划分为坝上高原草原防风固沙区、坝上高原森林草原防风固沙区、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保育区、滦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区、蚁蚂吐河流域水土保持修复区、伊逊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区、辽河北部水源涵养与森林保育区、武烈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区、中部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区、潘家口库区上游水源涵养区、承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承南矿山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区等12个工程实施片区,明确各分片区空间范围、主导生态功能、主要问题和修复任务。


(三)创新生态修复管理制度,保障工程项目持续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因此要建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工程项目台账管理、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生态修复目标责任追究等制度。整合使用清洁小流域、京冀水源林建设、国土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现有与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相关的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合力推进工程实施。发挥好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绿色融资平台,通过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组织当地群众融入工程项目前期谋划、建设、运营中,形成各方合力,确保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


(四)挖掘生态化产业潜力,释放生态修复红利


生态修复应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本土物种、适用技术等因素,确定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充分挖掘满蒙文化积淀、皇家避暑胜地等生态文化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修复与当地生态产业发展,既将系统修复的要求作为生态产业发展的前提,又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需求融入生态修复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和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为当地居民释放更多的生态修复红利。

二、青海省祁连山生态修复

青海省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维系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平衡。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区域景观破碎、林草植被退化、沙化范围扩大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2017年,青海省祁连山区被确定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地区。

(一)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祁连山生态修复工程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祁连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依据,统筹自然、社会、经济各要素,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源涵养、水源补给输出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祁连山生态系统稳定。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山体生态修复、连通区域水系等措施,实施生态廊道修复、区域生态修复空间优化等工程,维护祁连山区生态系统稳定。②开展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加强林地、草原、湿地生态修复,优化水源供给等措施,实施林地、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不断提升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服务功能。③恢复破碎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针对祁连山区部分生态廊道受损,物种繁衍、迁徙和种群间交流受到影响,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压缩,野生植物分布区变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问题,通过构建生态廊道、加强动植物保护、推进土地沙化治理等措施,实施草原沙化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提高祁连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④实施生态监管工程,提高祁连山生态监管能力。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与调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等措施,完善生态系统全覆盖、全要素、全指标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搭建部门联合、数据共享、监管统一的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祁连山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二)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布局为依据科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分区


青海祁连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同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生态服务功能。青海祁连山区按照流域分布具体划分为黑河流域河源区、青海湖北岸汇水区、大通河流域和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4个流域分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效益导向,实施“连山、通水、育林、种草、肥田、保湖、统筹”等各项措施,围绕各流域“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保护修复目标,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修复全覆盖、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全覆盖以及县、乡、村3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全覆盖。通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生态修复制度创新等工程项目,有效解决祁连山区“山碎、林退、水减、田瘠、湿(湖)缩”等问题,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屏障功能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依托全面保障生态修复成效


青海祁连山区在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中,强化顶层设计和项目管理,全面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有序高效推进。①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省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和州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青海省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财政、环保和国土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同时,试点项目区州、县两级党委和政府也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各自辖区内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了省、州、县3级试点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②加强组织协调。从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效入手,省级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项目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和审批主体,建立了由州级政府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项目前期会审制度。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复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工作举措,加强组织协调,构建职责清晰、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的责任机制。省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政策、技术方面的指导服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紧盯项目设计、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绩效目标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组织项目区州、县两级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③注重制度建设。强化试点工作推进中规范化管理,严肃试点工作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基础台账、监督检查、督办调度的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④加强过程监督。加强对试点项目的督查力度,找准问题,协调解决,确保试点项目的工程质量目标绩效。以现场督察指导为抓手,重点对设计方案优化、工程组织管理、问题协调解决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以阶段性工程报验为抓手,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三、江西省赣州市生态修复

江西省赣州市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是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赣江和东江水源的根基和命脉所在,其水源涵养功能对江西省乃至珠三角区域都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矿山开采等原因,当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2016年,赣州市作为首批试点,被选为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地区。当地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拓展资金渠道,构建共治共管新机制,积极探索全域治理新途径,创新生态保护新模式,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推进的合力,有效破解了生态难题。

(一)生态修复工程的区域划分


赣州生态修复既要充分考虑各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流域上下游、岸上岸下相互关系,又要通过明确各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等方式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区域划分。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估,识别生态保护红线、水土流失敏感区、矿山资源及规划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域,合理确定需要优先修复的重点区域。在技术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汇水区分析技术,对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进行片区划分,考虑行政单元相对完整性,将片区划分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片区,在整体推进修复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修复区域。


(二)生态修复工程的方案设计


生态修复工程要以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带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各要素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针对问题设计工程项目,以此提高项目安排的关键性和有效性。赣州市充分聚焦区域内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矿山污染、流域水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设计了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5大生态修复工程共63个项目,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各方面,既体现了整体性,也体现了工程项目设计的问题针对性。


(三)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制定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目标框架要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维护地区生态安全等系统性需求,同时考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指标量化的可考核性和目标的可达性,因此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关键要素。赣州市将总体目标设定为:固好山上土、集净山间水、保护山下田。在具体目标的设定方面,赣州市主要围绕工程项目的设计,在与其他规划衔接的基础上设定了水质、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减少面积、废弃矿山治理面积等可量化的指标。因此生态修复目标体系的确立应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合理预测的基础上,与各专项规划的研究制定进行相互反馈,根据工程项目实施后的可达性分析进行调整,并最终确定。


(四)生态修复工程的资金筹措


赣州市动员各方力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生态修复基金筹措机制,形成资金合力,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有效推进。①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生态修复资金列入财政预算。②加强资金整合,整合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相关资金,统筹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③设立生态基金,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合作设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基金。④通过各类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绿色债券,投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⑤鼓励社会投入,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基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中。赣州市通过采取上述多类筹措方式,将20亿元的中央基础奖补资金放大8倍,筹资183亿元。


(五)生态修复工程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赣州市积极构建共治共管新机制,打破部门分割管理现状,加强部门联动,坚持整体性、系统性推进。①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市政府政府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领导小组。②设立市政府直属单位———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工作,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确保统筹有力、推动有方、协调有序、治理有效。③成立了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屏障区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委员会,在工程设计、政策制定、监测评估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④健全、完善配套工作制度,研究制定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管理办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督查通报制度(试行)》等系列制度,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常态化、长效化。


(六)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路径


赣州市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在实现生态修复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①探索“生态+产业”模式。寻乌、瑞金、南康在试点项目治理修复提升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引进光伏企业建设光伏电站,实现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治理与发展双赢的效果。②探索“生态+旅游”模式。于都在崩岗修复治理的同时,借助崩岗独特的景观风貌,打造水土保持示范园、生态体验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园等,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崩岗旅游发展的保护修复模式。③探索“生态+农业”模式。信丰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推进灾毁土地复垦修复,实施减肥增效,推行“水肥一体化”,打造脐橙特色小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地推动信丰脐橙产业的转型升级。④探索“生态+精准扶贫”模式。兴国在推进崩岗治理过程中,精准扶贫户以山林权投资入股种养专业合作社,每年按股份分红,且开发经果林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⑤探索“生态+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着力治理农村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脏乱差现象;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改善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讲堂


热门新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同志们:受中央政治局委托,...
榆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不忘初心使命高举生态大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美榆林建设新篇章——榆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协...
2024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印发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2024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明确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从无到有、从土地到空间的历史突破,覆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全...

Copyright © 2018-2019  榆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2022007966号